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阳朔花卉绿植盆栽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阳朔花卉绿植盆栽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人称“救兵粮”的植物正式中名叫火棘,是蔷薇科火棘属小灌木。在目前的一些志书记载“救兵粮”基本就是四川、云南、陕西等地的土名。
“救兵粮”名称来历都是传说,有的说三国时期,有的说东汉时期,士兵打仗粮食缺乏时,用漫山遍野生长的火棘果实充饥的故事,因而火棘得名“救兵粮”,在正式的志书中很难找到证据。但是有道理的,主要原因一是火棘分布在我国比较广,但在秦岭以南到西南山区灌木林中比较多;二是果实成熟后能吃;三是成熟果实在枝条上挂的时间很长。
火棘的别名不仅有“救兵粮”,还有救军粮、救命粮、红子、火把果等等,这些名称都与它的果实有关系,火棘果实到八月就成熟了,一直挂在枝条上,经久不落。果实是小梨果,鲜红色,果肉很薄,里面有硬核,但果实含有淀粉和糖类,可以食用,也可以酿酒和作猪饲料。因此把它叫“救兵粮”是从食用价值而来的。
救兵粮应该说的是桃金娘吧。在广西桂林,如果你说起逃军粮或逃救粮,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指桃金娘,而且上了些年纪的人都吃过,桃金娘别名很多,也叫桃舅娘,是一种灌木,高可达二米,叶对生,成椭圆型,开花紫红色,果实像酿酸坛,黑紫色,可食用,吃起来甜,吃完舌头都会染成紫色,桃金娘还可供药用。
桃金娘在我们当地之所以叫桃军粮,有两种讲法,一种说的是抗战时期,日本兵打到桂林时,老百姓为躲日本鬼子,逃上山,当时正逢桃金娘结果时节,百姓缺粮,采桃金娘果充饥,从此便把这果叫逃救粮,音与桃金娘的别名桃舅娘完全相符。再一传说,追溯至太平天国时期,当年太平军兵败,有石达开一支逃到桂林后,队伍便不知去向,传说这些败军粮草断尽,以桃金娘为食,因此逃军粮的名字就传开了。桂林多石山,易躲避,至今在我们临桂,阳朔一带深山中,留有不少石屋村,石屋寨,颇具规模,其中阳朔葡萄镇荷包山村的石头城,保存最为完整,规模大,半天都走不完,这些石建筑墙和瓦全部是石头建造,与我们当地的泥砖和青砖盖瓦建筑完全不同,是否是太平军所遗,无确切史实记载,但在民间多有传说。本人喜欢徒步,这些石头城,石寨我都去过,都是在深山无人居处,山势艰险难攻易守,山间有土地可耕,相传山间居民,便是太平天国军后裔。我相信桃金娘叫逃军粮的历史,应当是以太平天国时期开始。至于我说的逃军粮,是否是你说的救兵粮,兵和军不同音,但同义,同一植物在各地叫法也有不同,结论在你了。(附桃金娘和石头城图,其中桃金娘图为网络下载)
“救兵粮”是地方俗名,因其果实能够充饥而得名。看了一些资料,农村被称作“救兵粮”的植物大致有两种:一种是“桃金娘(豆捻)”、一种是“火棘”。
“豆捻”是热带亚热带常见灌木,桃金娘科桃金娘属常绿灌木。“豆捻”也算是俗名吧,还有的叫做“都捻子”、“倒捻子”、“逃军粮”等。桃金娘也是花果植物,观赏性能强。
“ 豆捻”的花淡红色,夏季开。果子手指头肚大小,浆果,果肉紫红色,味甘,福建、云南、贵州、两广地区丘陵地常见。
据悉,豆捻叫“逃军粮”,也没有很特别的出处,也可能是“桃金娘”的谐音,又因其能吃,故而觉得这名字也有意义了吧。
上面是清末民初徐珂編撰的百科全书《清稗类钞》里关于逃军粮的文字。
“火棘”是园林绿化常用的一种植物,蔷薇科火棘属。观赏性能很好,还可以做绿篱、盆景等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阳朔花卉绿植盆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阳朔花卉绿植盆栽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rtfndt.com/post/6694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