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伊伊花卉园艺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伊伊花卉园艺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您好,我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李老师,天津模式及其他省份其实是效仿浙江的模式,李老师我之前有幸在浙江做七选三(多了一门学科技术),高考志愿填报等工作深受家长和学生的赞赏,应该算是新高考改革的真正的实践者,七选三其实是非常重要的,选择合理的学科组合不仅关系到高考分数,而且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,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重视!!!对于地理,化学,生物这个组合可以选择何种专业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的,我之前回答过类似问题,我现在在回答一下:
1:地理,化学,生物的组合有很多专业可供选择
2:任何组合基本上都会有自己想读的专业,只是院校的比例,以及专业的纯度。
3:下面我以一以详细介绍各个学科对应的专业
1:物理学科所对应的对口专业
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,你的选科组合要确保填报高考志愿时能报考你的目标专业和院校,这很重要。在上海、浙江试点之后,今年天津的高中开始新高考选科了,很多同学、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。我是上海新高考的亲历者,我儿子在2018年参加高考,并且录取在上海交通大学。我很乐意跟新高考的同学和家长分享一些新高考的心得。
下面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这个组合。
总的看来,地理+化学+生物是一个包含了理科和文科,稍偏理科的一个组合;可报考的院校专业比较多;如果这几个科目确实是你有相对优势的科目,而且这个科目组合对应的专业与你的目标专业和院校是一致的,那这个组合就是比较好的了。
具体地看,我们可以用优志愿的“新高考选科”功能查看详细的对应专业和量化的数据。详细情况见下图。
从图中可以看出,地理+化学+生物可报考的专业类有303个,作为对比,地理+物理+生物可报考的专业类有334个。
进一步地,我们可以查看这303个专业类的详细内容。
为了更方便地判断,我们可以对比这两种组合可报考专业类的差异。
感谢邀请
但无论报考什么专业,都请一定要结合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人生规划进行,而不是盲目的报考自己不喜欢也不知道的专业。否则,一旦考上,自己又不太擅长经营自己,就很容易会失望和懈怠,进而废弃自己。
对于选考科目的确定,个人建议:根据自身优势,得分是王道!
学考为高中毕业合格性考试,从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(技术)中选择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,在学业考试中加试附加题,计入高考总分,学考成绩与高校提前录取和三位一体招生相关。
学考科目按照15%、30%、30%、25%这样的比例确定学业水平考试的ABCDE等级, 高考选考科目实行赋分等级制度,以学考成绩的合格与否来界定初试40分或者0分的标准,余下的60分按20个等级3分一档依次赋分。
按照之前的预计,选择人数最多的应该是化学、物理、生物,但由于很多学生并不擅长物理,导致物理遇冷门,为了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基础要求和国家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,也为考生真正按个人意愿自主选考提供基本保障,物理选考科目启动保障数量最低6.5万的数量(够6.5万考生按1%比例赋100分,即有650名考生满分;不够6.5万考生仍按650名考生赋满分。)
化学
化学类(化学、应用化学)
地质学类(地球化学)
生物科学类
化工与制药类(化学工程与工艺、制药工程)
核工程类(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)
这是一个比较折中的组合,既避开了物理,又兼顾了理科的专业,专业可选择范围比较广。所以,在山东省第一批选课统计中,这个组合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10.06%,排名第三位,估计天津也差不多。
那么这个组合能上什么专业?根据坐落天津高校2020年本科专业选课要求,2020年在津招生涉及到81个专业类,964个招生专业。其中“不提科目要求”的专业数为446个,占比为46%,主要集中在法学、经济、语言类等传统文科领域,这些都是可以报考的。
选考科目要求提及化学的,有180个专业提及,占专业总数的18.7%,涉及面比较广,比如生物科学、环境科学与工程类、分子科学与工程、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等;
生物被116个专业提及,占专业总数的12%,排名第三,主要集中在制药、生物工程、海洋工程、畜牧养殖等;至于地理被提及的专业为24个,占比2.5%,涉及城市规划等专业。
其中,有14个专业提出要求“化学,生物2门科目考生均需选考方可报考”,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,比如临床医学、基础医学等。
如果对于医学比较感兴趣,想当医生的学生,建议报考这个组合!我是“赢在高三”,致力于教育和教学工作,如果对你有帮助,请点击右上角的【关注】按钮,获得更多指导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伊伊花卉园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伊伊花卉园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rtfndt.com/post/48445.html